中考二轮复习-动词
Verb
【教学构思】
根据学情,本节复习课主要复习中考对于动词考查的重点,主要包括行为动词、系动词、助动词、情态动词和常见易混淆的动词辨析。两条主线(知识线和任务链),聚焦语法,力求让学生快乐地参与过程中,领悟学习策略,收获成功的喜悦。
【教学目标】
- 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“动词”的知识要点(行为动词;系动词;助动词;情态动词;常见易混淆的动词辨析);
- 系统化复习“动词”并形成对“动词”的整体概念和知识结构图;
- 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应用“动词”,进行交流表达并解决实际问题。
【考查重点】
- 行为动词;
- 系动词;
- 助动词;
- 情态动词;
- 常见易混淆的动词辨析。
【教学方法】任务型教学法,合作探究法
【教具】多媒体设备,教学课件
【教学过程】
Step 1. Greeting
Step 2. Mind Map
Skim through the Mind Map.
(设计意图:通过思维导图,导入本课专项语法复习“动词”,帮助学生梳理知识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。)
Step 3. Revision
-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又叫实义动词,按照其后是否能跟宾语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。 [rml_read_more]
*及物动词:本身意义不完整,后面必须跟宾语其意义才完整。
(1) 动词+宾语 (2) 动词+宾语+宾语补足语 (3) 动词+间接宾语+直接宾语
*不及物动词: 自身意思完整, 无需接宾语。
- 系动词
*be动词
*感官动词:look“看起来”,sound “听起来”,taste “尝起来”,smell“闻起来”,feel“摸起来”。
*表状态变化的连系动词:get “(温度) 变得”,turn “(颜色) 转变”,go “(情绪)变”,become “变成”等。
*状态类动词:keep,stay,leave,remain等
- 助动词
- 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有一定的词义,本身并不表示动作或状态,仅仅表达说话人的态度。它在句中需和其他动词一起构成谓语。
- 常见易混淆的动词辨析
(1) look,read,see和watch
*look 看,强调动作,不及物动词,常和介词或副词构成短语;
如:look at 看…… look like看起来像 look after照顾
look around环顾 look out小心 look up 仰望、查阅
*read 阅读、看,与文字有关的材料。如:read a book看书; read a newspaper读报;
*see 看见,强调结果,及物动词,看电影要说see a film / movie;
*watch观看,常指专注地看,如:watch TV看电视;watch a game看比赛。
(2) borrow,lend,keep和return
*borrow 指从别处或别人那里“借来”东西,与from搭配;
*lend 指将东西“借出给”别人,与to搭配;
*keep 含有“保存”的意思,与表示一段时间的时间状语连用,表示“借”一段时间;
*return 表示“归还、返还”。
- cost,pay,spend和take
*cost常用物作主语,表示某事物或做某事“花费多少钱”;
*pay常与for搭配,表示某人“为……付了多少钱”;
*spend常与on和in搭配,表示某人“花费时间或金钱”在某事物或做某事上;
*take常用于it takes / took sb. some time to do sth. 句型中。
(4) bring,take,get和carry
(5) expect和hope
(6) beat和win
(7) can和be able to
(8) must和have to
(9) maybe和may be
(设计意图:帮助学生梳理知识,培养学生自主复习归纳的学习习惯。)
Step 4. Task
Do some exercises.
(设计意图: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,形成技能,同时启发思维,培养能力。)
Step 5. Summary
Go over the main points.
(设计意图:通过课堂小结,回顾和梳理本节课复习内容,帮助学生巩固知识,理清思路,抓住重难点,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。)
Step 6. Homework
- Review Verb.
-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.
- Preview Non-finite verb.
(设计意图:课后作业是对语言知识的强化和升华。其中自我梳理话题的语言知识,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,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。)
【课后反思】
本节是中考第二轮复习课,学生熟练掌握“动词”的知识要点(行为动词;系动词;助动词;情态动词;常见易混淆的动词辨析)。另外,在巩固练习过程,教师注意启发引导,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,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题干语境的意义,从意义角度解题。